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发布

空调室内机直流五线风机及PG风机控制器

zhflyaa
发布于2022-03-30 15:29:40
CC CC0协议 分类: 侵权投诉
销量: 9
7
2
0
简介:

用于驱动空调室内机所用的直流五线风机以及PG风机(带霍尔反馈)的模块

简介:该模块用于室内空调机的直流五线风机驱动以及PG风机的导通角方式驱动。

一、产品简介

基于stm32g030f6p6单片机,采用12V或15V供电,用于室内空调机的风速调整以及两路温度获取。本模块 用标准MODBUS协议通讯,可通过指令方式调整风机速度以及温度获取。

二、应用场景:

1 温度测量

2 室内空调机的风机驱动

三、产品概述

本模块用于空调室内机中直流五线风机或PG风机的驱动,设计用于调整室内机模块的风量根据自己的需要无极变速,并且风机霍尔的反馈信号可手动或通过485通讯调整,调整后发送给室内机控制板,防止空调室内机模块产生失速报警(空调室内机模块能通过霍尔检测风机转速,如不在预设风速范围内,会产生失速报警并停机)。本模块具备三个单刀双掷继电器,其中JK1用于PG风机控制信号的切换,,JK2用于PG风机以及直流风机霍尔信号的切换,JK3用于五线制直流风机的驱动信号切换,故本模块同时只能驱动一种风机。

在不上电或者不接通继电器的时候,模块通过继电器自动选择使用空调内机模块的驱动信号,并把风机的霍尔信号反馈给空调室内控制板。如接通继电器,模块将断开原空调内机驱动板的驱动信号,由本模块驱动风机,并且断开风机直接向空调室内机主板反馈信号的通道,由本模块模拟出来的在空调室内机主板中预设范围内的风速反馈信号将被反馈给室内机主板。

模块的供电根据负载风机的不同有所区别,PG风机通常取12V供电,直流五线风机通常取15V供电。

本模块开放源码,可自行更改。本模块源码经细微调整后亦可适用于PWM调整交流电导通角等应用。

四、产品参数

1 工作电压:12V或15V

2 接口: 1路485及供电接口

2路NTC传感器接口

1路用于五线制直流风机驱动接口

1路用于五线制直流风机供电接口

1路用于PG风机驱动接口

1路用于PG风机供电接口

1路用于程序下载的调试接口

3 NTC传感器参数:阻值为10K,B值为3950。

4 本模块使用的典型五线制直流风机参数:DC310V,13W。

5 本模块使用的典型的PG风机参数:AC220V,13W,15W,18W。

3 模块尺寸:87mm*52mm ,双层PCB设计

3D简介图


空调室内机直流五线风机及PG风机控制器硬件项目图1

五、使用说明和教程

使用说明:

1 本模块正常使用需控制继电器供电电源,如继电器供电引脚悬空或接地,则模块直接连接五线制风机供电和五线制风机控制插口(PG风机控制和PG风机供电也直通),此时,两对接口直通,不受模块调速控制。把继电器供电电源连接至12V或15V,此时,继电器把电路切换到模块控制的方式,断开直连通道。

2 按视频方式连接PG风机的供电和PG风机连接件,(或五线制直流风机供电和直流风机连接件),PG风机还需要把风机的霍尔反馈线连接到风机霍尔检测的端口。

3 五线制直流风机需供310V直流电源,并且485通讯口处电源供电为15V。PG风机需供220V电源,并且按照PG风机参数在引脚1,5处并联1.2uf左右的起动电容。485通讯接口处供电推荐12V。

4 通过调整风速调整电位器,可调整两种电机的风速。

5 通过调整霍尔信号调整电位器,可调整霍尔信号的输出。

6 可插入NTC电阻,读取2个通道的NTC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精度为 正负0.5度。

寄存器说明如下表;

空调室内机直流五线风机及PG风机控制器硬件项目图2


六、备注

1 NTC电阻以及两种风机不在BOM表中,在附件中有推荐购买链接。

2 本模块需要配合软件使用,附件中提供源码 ,可供二次开发。

3 本模块提供的源码可通过KEIL打开编译,通过STLINK或JLINK在KEIL中联调下载。

4 本模块提供的固件可通过STLINK UNITY下载,下载说明请看固件。

5 本模块成本除去电机外BOM成本约30-40元人民币。

七、测试视频

本视频分为测试五线制直流风机以及PG风机两部分。

1 测试五线制直流风机,按视频连接后,通过485通讯或者手动调整风速调整电位器,即可控制五线制直流风机

2 测试PG风机时,由于PG风机未带负载时,速度无明显变化,故用万用表测试交流电压证明电压的变化 。调整方式同五线制直流风机。

视频1:五线制直流风机测试视频。



视频2:PG风机测试视频。



PG风机 导通角调速 直流五线风机
最近更新时间 2022-03-30 15:29:40
描述
PCB
元件清单
原理图
附件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