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入驻
发布

可编程手表iWatch-v2.0

陈泽凯 发布于2022-05-18 16:49:29 CC BY-SA协议 分类:消费电子 侵权投诉
销量: 110
88
79
0
简介:

基于宏晶STC32G12K128单片机的可编程手表

一、产品简介

基于宏晶STC32G12K128单片机的可编程手表。


二、应用场景

1、日常佩戴

2、单片机编程学习

3、环境参数记录


三、产品概述

本产品使用宏晶科技最新的STC32G12K128单片机作为主控,单色128x64分辨率OLED屏幕作为显示,集成多种传感器:温度湿度传感器HDC2080,大气压传感器BMP390,三轴地磁传感器QMC5883L以及加速度角速度传感器LSM6DSL。除此之外,板上还有:USB转串口芯片CH340E用于程序下载和调试,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LT4054,实时时钟芯片RX8130CE,双模蓝牙KT6368A,包括中文字体在内的多字体字库GT20L16S1Y以及一个蜂鸣器。手表的充电调试和程序下载均可通过Type-C数据线完成,支持数据线的接入和断开检测。专门设计的手表外壳搭配上硅胶表带使得本产品佩戴十分舒适,外壳也可以保护屏幕不受磕碰。

用户可以自行开发手表软件,也可以使用提供iWatch-v2.0固件,该固件使用到了所有的硬件外围,并且使用OLED_GUI 1.0实现了100帧流畅的用户界面,效果可看下方演示视频

iWatch-v2.0固件具体实现的功能有:

  1. 手表功能:抬腕唤醒时间查看,多模式闹钟,多点计时器,定时唤醒;
  2. 传感器功能:指南针,气压计测海拔,温湿度测量,加速度传感器测量设备倾角,步数记录,抬腕唤醒等;
  3. 蓝牙功能·:蓝牙串口透传,接收数据并显示;
  4. 配套上位机iWatch Monitor:
  5. 支持数据线连接或者蓝牙连接;
  6. 支持一键对时等其他手表参数设置(屏幕亮度,熄屏时间,按键音开关,闹钟等);
  7. 支持所有传感器数据的曲线显示和数据保存;
  8. 支持蓝牙名称修改
  9. 其他功能:数据线接入和断开检测,充电时间记录,亮度调整;

可编程手表iWatch-v2.0硬件项目图1

可编程手表iWatch-v2.0硬件项目图2

可编程手表iWatch-v2.0硬件项目图3

可编程手表iWatch-v2.0硬件项目图4



四、产品参数

1、PCB长宽:34.2mm * 25.5mm, 手表外壳长宽高:36.4mm * 38.0mm * 10.6mm,表带安装位:20mm

2、使用iWatch-v2.0固件,待机电流(抬手唤醒功能开启)60uA, 开关关了没电流损耗,只有RTC的电流可以忽略不计了。

3、亮屏电流:22mA~16mA不等(取决于屏幕显示内容的多少)

PCB正面:

可编程手表iWatch-v2.0硬件项目图5


五、使用说明

手表在两侧共有四个按键,一个开关和一个Type-C接口,对应的功能如下图所示:

可编程手表iWatch-v2.0硬件项目图6

可编程手表iWatch-v2.0硬件项目图7

同时按住返回键+上一页,可以使手表程序复位

开关关闭的时候,手表功耗达到最低,但是手表时间还在正常走时

使用Type-C接口为手表充电的时候,电池充满自动停止充电

可编程手表iWatch-v2.0硬件项目图8

使用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堵塞手表上端的两组气孔,否则会影响温度湿度和气压传感器的测量以及蜂鸣器的音量


六、备注

1.本产品需要下载代码(硬件+软件)来使用,源代码由keil C251编写,详细文件请在附件“iWatch-v2.0-源代码”中查看。

2.本产品需要安装入3D打印的外壳使用,外壳3D文件请在附件“iWatch-v2.0-外壳3D文件”中查看。

3.BOM表中不包含锂电池和表带,具体型号和购买链接请见在附件“iWatch v2.0-详细BOM表”中查看。

4.iWatch-v2.0配套上位机iWatchMonitor.exe请在附件“iWatch-v2.0-上位机”中查看。

5.本模块的物料成本(包括外壳,电池,表带)在100元左右,部分芯片(主要是传感器)价格随市场波动较大,存在后备pin to pin选项,详情请见在附件“关于传感器的阉割和替换”中查看。

更新记录:

2022.06.06

1.更新源代码,修复手表无缘无故自动唤醒的bug

2.添加元器件放置图,方便自行焊接,详情请见在附件“iWatch-v2.0-元器件放置图”


七、演示视频

视频将展示iWatch-v2.0固件的运行效果



手表 STC32 可编程
最近更新时间 2022-06-06 11:54:28
描述
PCB
元件清单
原理图
附件
讨论